对口援疆 潮涌天山|6802名牧民住进江西援建“产居融合”新家园

Connor 抹茶交易平台app 2025-08-18 1 0

八月的帕米尔高原,阳光炽烈。新疆克州阿克陶县昆仑佳苑社区的文化广场上,孩子们追逐嬉戏,老人们围坐在葡萄架下纳凉聊天。不远处,连片的温室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养殖区里牛羊成群。

谁能想到,八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戈壁滩。如今,这个由江西省对口援建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已成为1665户6802名牧民的新家园。从游牧到定居,从深山到平原,从贫困到小康,昆仑佳苑的变迁,是江西援疆工作的生动注脚。

走出大山:戈壁滩上筑新居

8月14日,记者跟随“对口援疆 潮涌天山”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昆仑佳苑社区。推开阿西尔·塔依尔家的房门,浓郁的奶茶香气扑面而来,阳光透过绣花窗帘,在铺着民族特色地毯的客厅里洒下斑驳的光影。

“这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是我们自己装修的。”阿西尔·塔依尔指着墙上挂着的传统刺绣作品介绍道,这里既保留了柯尔克孜族的装饰元素,又添置了现代家电。难以想象的是,八年前他们一家五口还住在偏僻的大山里,靠放牧为生,住的是低矮的土屋子,每年收入也就2万元左右,读书、就医都不方便。

对口援疆 潮涌天山|6802名牧民住进江西援建“产居融合”新家园

阿西尔·塔依尔(左一)和他的妻子接受记者采访

像阿西尔·塔依尔这样的牧民,在昆仑佳苑还有很多。他们来自恰尔隆镇、克孜勒陶镇等5个乡镇,世代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深山。

江西援疆前指产业就业援疆组组长刘典雅告诉记者,社区规划历时两年,选址时就考虑到要离县城近,配套要全,并最终确定了“居住区+产业区”的布局。

社区内,68栋居民楼整齐排列,柏油路四通八达。更让人惊喜的是配套设施:幼儿园、小学、卫生服务中心、警务站、商铺一应俱全。“连垃圾分类站都建好了。”恰尔隆镇喀依孜村党支部书记哈利帕·买买提吾如孜自豪地说。

产业赋能:家门口的致富路

搬迁只是第一步,如何让牧民稳得住、能致富?江西给出的答案是:产业赋能。

展开全文

在社区东侧的温室大棚区,记者见到了正在采摘彩椒的阿瓦古丽·赛麦尔。 “以前只会放羊,现在学会种菜了。”她笑着说,一座大棚年收入就有1.5万元,她承包了4座大棚,企业还会定期收购农产品,日子越过越红火。

对口援疆 潮涌天山|6802名牧民住进江西援建“产居融合”新家园

各地记者品尝昆仑佳苑社区温室大棚种出的蔬菜水果

阿克陶县农业农村局产业办负责人张景平介绍,社区分为居住、种植、养殖、配套功能4个区域,其中种植区配套建设有2012座温室大棚,农户自主承包种植。养殖区建有2座共4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和100个40平方米暖圈,分配给未享受大棚却有养殖需求的搬迁群众使用。

走进恰尔隆镇一家手工刺绣合作社,阿依夏姆古丽·萨迪克正在缝制一块挂毯。她今年36岁,每月能挣2000多元。“在家门口上班,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孩子。”她说,这里不仅保留了当地传统文化,还让许多家庭妇女实现了就业梦。

对口援疆 潮涌天山|6802名牧民住进江西援建“产居融合”新家园

阿依夏姆古丽·萨迪克正在缝制挂毯

教育医疗:托起明天的希望

采访当天,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门前,记者恰好碰到江西援疆医生举行义诊活动,20多名专家为居民看病问诊。居民们说:“真是太方便了,江西省城的大专家上门为我们看病,搬迁到这里后,生活太幸福了。”

阿克陶县人民医院放射科业务主任、江西援疆医生吴钦告诉记者,当地12个乡镇和1个城区服务中心都建立了自己的卫生院,医院每周会组织下乡或去学校义诊,对居民疾病进行筛查。

对口援疆 潮涌天山|6802名牧民住进江西援建“产居融合”新家园

江西援疆医生吴钦正在给社区居民测血压

此外,江西援疆前方指挥部积极统筹江西独特的医疗资源,组建“江西红医生”志愿服务队,创新县级医院“1+N”组团式援建模式,建立了由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牵头负责、省直医院主要支撑、地市级医院共同参与阿克陶县人民医院的帮扶模式。自治区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的建立,使当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大大降低。

教育援疆同样硕果累累。当地高标准建成了南疆一流具有江西红色文化特色的克州江西实验中学、瑞金幼儿园、井冈山幼儿园、兴国红特殊教育学校等援疆示范校,并组织开设红杜鹃江西班、开展红杜鹃微讲堂等一系列“红杜鹃”文化育人工程,累计组织12.2万余人次学生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

“过去我们在不同的山头放牧,现在在同一个社区生活。”70岁的民间艺人买买提·吐尔逊一边调试着他的库姆孜琴,一边感慨道。他的孙女在红杜鹃江西班读书,儿媳妇在社区工厂工作,全家年收入超过10万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阿西尔·塔依尔也对未来充满憧憬:过两年给大儿子买套房子好成亲,等孩子们都工作了,就带着妻子到首都北京去看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