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大战:京东卡位“道义高地”,美团有苦说不出
京东今天连续发布了多则消息,一是宣布20分钟以上外卖订单费用全免,这可以视作一种变相的用户补贴。
另外宣布3个月招聘全职骑手10万人,这是针对美团,相当于继续压迫美团给旗下更多骑手缴社保。
还有是鼓励骑手自由选单,则是相当于进一步激活骑手池,撬动更多运力倒戈京东一方。
京东和美团的外卖之战,最近长期霸占热搜,是因为吃饭问题所有人都很关注,但更加重要的是,外卖行业长期缺乏竞争,美团一家独大已持续很多年。
抖音入局未果,饿了么不温不火,不论是消费者、商家以及外卖骑手,都不得不被裹挟于美团财务指标增长的诉求中。
消费者付出的钱越来越多但可选择的不多,商家觉得佣金高,骑手则被困在算法的囚笼中无法自拔。
01
主营业务很赚钱
为什么还四面出击
商业公司有单一利益诉求是理所当然的,当竞争对手们纷纷倒下或者被吞并,美团外卖扩张进入到稳定状态,新对手面对运力和入口上的壁垒而毫无办法时,美团对利润率的索求,就成了主要目标。
外卖业务已经做到绝对第一,很多人会问美团还在追求什么?
更何况第一的远不止外卖,自从美团吞并大众点评之后,到店业务也牢牢占据第一;商旅业务也在几年前超越携程成为第一。
前几年推出的美团闪购,大量类目都超越京东,700多万骑手的即时配送业务,一天的单量峰值近1亿单,国内已无平台可以超越这个数据……
展开全文
当然,美团的第一还在很多垂直领域,比如买菜、充电宝、共享单车等等,美团本可以进入到一种稳定增长的状态,但事实上,美团还是不断在拿外卖、到店等赚到的钱,补贴零售、买菜等新业务。
到目前为止,财报中还有大量的新业务投资开支,并且持续影响到美团的主营业务。
2023年,美团的新业务收入经营亏损了202亿元,2024年新业务亏损大幅收窄,但还是亏损72.73亿元。
从主业赚到的利润来四面出击,补贴给即时零售,从淘宝、京东、拼多多手里抢电商份额。
补贴给小象超市,从多多买菜、叮咚、盒马手里抢份额。前几年,则是补贴给美团打车,从滴滴手里抢份额。
02
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必然要落下
按照当前的份额稳固的市场地位,和每年两位数的高增长,在港股上市的美团本可以享受更高的估值。
但美团的股价长期徘徊在100-200港元之间无法突破,很大一个原因是市场计价了美团的一个“隐形成本”——给百万外卖小哥缴社保。
2021年7月,人社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平台企业履行用工责任,包括保证依托平台就业的新业态劳动者的社会保险等权益。
根据2023年的数据,在745万有接单收入美团骑手中,全年接单在260天以上的占总人数的11%,大约 81.95 万人。
不管如何界定,目前差不多有100万人在持续为美团提供服务,这些人为美团的万亿市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论从道义上,还是从社会责任上,美团理应为这些人解决后顾之忧。
所以为外卖小哥缴纳社保,是美团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必然要落下。
市场上有各种测算方式,普遍的估算是美团一年需要为这100万稳定骑手缴纳200多亿的社保费用。
但就是因为之前所说的补贴新业务原因,美团的利润率并不高。
2024年经营利润率约为 11%,2023年为利润率为 8.4%,低于其他平台型互联网公司,另外200亿的潜在社保支出,也相当于2024年净利润437.72 亿元的一半之多。
因此,美团不可能一步到位执行社保,按照节奏来看,美团大概率会等待新业务成长后,采用逐年降低对新业务补贴,来逐步提升全局业务的利润率,进而将由此新增利润用于社保开支,实现整体经营业绩的平稳过渡。
所以一边是分批来解决社保,一边是逐步压缩新业务投入,要完成这个过程美团至少需要2~3年。
而且美团也已经在着手处理了,比如在福建泉州和江苏南通等区域开启试点,向区域内全部骑手开放,并计划逐步覆盖至全国……
03
京东最适合在当前节点切入外卖
只不过美团本就在抢别人的蛋糕,竞争对手不会给这个时间,即将着手解决外卖员社保这个关键节点的卡位上,必然会有人出手,按照客观条件来看,京东是最适合的。
首先,京东本来就给快递员缴纳社保,在商业测算上是最清楚怎么衡量这个成本的,现在只要把这种测算扩展到外卖员团队上。
其次,京东最近十年都相对稳健,电商主营业务之外并没有其他大规模资本开支,切入外卖对整体经营压力并不算太大。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个要素,相比较每天都要打开很多次点餐的美团APP,京东APP存在低频的天然缺陷,被美团闪购蚕食也是被高频压制。
京东直接从外卖切入,原本没有胜算,现在有这个道义的高点,就能名正言顺地从高频场景切入来激活全局了。
京东交社保是事实,美团不管想不想解决,现在没交也是事实。京东这个点切入得简单、粗暴但是相当奏效。
更何况,从主业补贴其他业务搞多元竞争,美团本不该从吃饭业务下手,也不能长期忽视百万骑手的保障问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