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称反对太多人搞学术,不适应时代的文科可以缩招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刘永谋接受采访时表示,缩招、减招是表象,深度调整文科教育以适应时代才是关键。
刘永谋称:“我并不反对研究生扩招,但反对太多人搞学术,主张多数人拿个专业文凭就好了,因为太多人‘注水’研究迟早把学术彻底‘搞黄’。在理想状态下,未来学科应该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围绕问题组织起来,而且能随着新科技的发展灵活调整,带有很强的弹性、灵活性和流动性。不适应时代的文科可以缩招,调整后适应时代的文科还可以扩招。”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的走红,再度引发关于文科存续价值的激烈讨论。“大量文科生将被AI取代”的舆论持续发酵,争议焦点已触及高等教育本质命题——在智能技术重构知识生产方式的当下,如何重新锚定人文学科的价值坐标。
“我支持文科缩招,但缩招更应聚焦中底部普通高校。”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周忆粟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直言,顶尖院校有必要保持适度规模的精英化文科教育,但中底部高校须直面现实:当文凭溢价消退,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必须转型。
他认为,文理工科均面临AI冲击,争议不应局限于学科对立,更需关注高校专业设置与教育质量的本质关联,“核心是能否提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另据光明日报,以文科见长的复旦大学将文科招生压缩近一半的消息,引发社会的关注。
据媒体报道,复旦大学的文科招生比例将从原来的30%-40%大幅压缩至20%,同时拆分传统工科学院为6个创新学院,这次学科布局的调整也被视为一场“大手术”式改革。与此同时,包括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内的中国多所知名高校瞄准人工智能方向,接连宣布扩招本科生。
人们在陕西省图书馆高新馆区阅读、自习(8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知名高校对于人工智能专业的扩招以及对文科招生的压缩,属于学科布局的正常调整,对于文科的未来没有必要过度担忧。
虽然科技和产业变革让理工科人才需求增加,但文科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是无法代替的。如果只看短期经济效应,文科确实不像理工科那样直接创造技术突破或推动产业升级,但它在社会运行、文化传承、思想创新方面的作用是基础性的,且不能轻易被替代。
微信编辑:魏国峻
审核:林夕合
【来源:九派新闻综合澎湃新闻、光明日报、每日经济新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