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回首2024·展望2025】山西:打造高质量发展“水引擎”
黄河与汾河交汇处。魏永平摄
2024年,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指引下,我省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和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全省水利事业发展迈出新步伐。随着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开工建设、中部引黄工程实现历史性突破,三晋大地不断注入强劲的“水动能”。
2025年,我省水利将聚焦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持续谱写三晋治水兴水节水新篇章。
筑牢水安全防线
构建现代水网“主骨架”
2月5日,新年开工第一天,位于吉县的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工地一派忙碌。在导流洞出口的施工支洞,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铺设路面。一辆罐车轰鸣着从东侧洞口驶入,随着油门声响起,水泥倾泻而下。工人们动作娴熟,迅速将路面推平……
古贤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黄河中游北干流河段,是“十四五”规划的重大工程之一。该工程是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核心工程和国家水网的重要节点工程,也是继2001年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以来,黄河干流上又一项重大骨干水利枢纽工程。2024年7月,这项历经70年论证、20年前期的新时代保护治理黄河标志性重大工程正式进入建设阶段。
2024年,在水利建设投资方面,我省落实和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连续两年年均突破200亿元,持续保持了“双增长”的良好态势,水利安全生产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同时,吴家庄水库、古贤山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列入国家“两重”项目库,神五岢、上党2处大型灌区纳入《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省市县水网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大同、长治入选全国市级水网先导区,省级第一批2个市级、5个县级水网先导区引领全省市县水网建设,中部引黄等重点水利工程全部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我省现代水网加速成型……
破解结构性水困
打造高质量发展“水引擎”
展开全文
我省煤长水短,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并存。面对人均水资源量不足的严峻形势,我省始终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稳步推进。
2024年,在节约用水方面,我省出台了全面建设节水型高校、深化政银合作推进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等节水制度政策,举办了首届“节水中国行”大同分会场活动并以视频连线方式向全国介绍山西矿坑水利用经验,选送的青少年节水主题绘画作品《节水环保,绿色中国》成功入选第三届“天宫画展”。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我省在完成黄河流域水量分配工作基础上,印发《山西省海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山西省地下水管控指标确定技术报告》,让黄河水、地表水、地下水开发利用边界进一步明晰,开展违法违规取用水专项整治行动,持续规范取用水秩序。
2025年2月10日,全省节约用水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我省围绕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开展的水利综合改革基本完成。2024年,我省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工作重点聚焦推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推动水权确权、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完善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机制、创新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等6个方面重点突破,取得阶段性成果。
省水利厅厅长龚孟建在会上表示:“水是山西之短,更是山西之痛。坚持节水优先,建设节水山西,意义重大,重任在肩。”
锚定治水兴水新坐标
谱写人水和谐“新篇章”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的门槛上,我省深刻认识治水兴水面临的形势任务、机遇挑战,紧抓国家超长期国债支持“两重”建设重大机遇,聚焦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建设现代水网为牵引,以落实河湖长制为抓手,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水利改革为动力,全力做好推进现代水网建设、筑牢水旱灾害防御防线、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持续复苏河湖生态、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大力打造现代化灌区、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泉域保护、加快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等重点工作。
1月23日,省水利厅召开2025年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会议强调了“十五五”水利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
龚孟建表示,编制“十五五”水利规划是今年工作的重要任务,要结合地方实际和保障水安全需要,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实施“五五战略”,进一步全面深化水利改革,构建水利高质量发展“五大体系”(“三纵九横、八河连通”的现代水网体系、“以防为主、安全可靠”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两手发力、改革赋能”的现代化水治理体系、“饮水安全、灌溉高效”的乡村振兴水利保障体系、“水清岸绿、河畅泉涌”的河湖泉域复苏体系),形成“五大格局”(水安全保障格局、水工程支撑格局、水生态保护格局、水资源配置格局、水效能治理格局),为到2030年我省基本完成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每滴清水都在诉说转型发展的山西故事,每处水利工程都在见证表里山河的时代蝶变。从“治水”到“智水”,从“水瓶颈”到“水支撑”,我省正在书写新时代的“水经注”。2025年,随着“一泓清水入黄河”郑重承诺的全面兑现,三晋人民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山西实践提供坚实有力的“水支撑”。
本报实习记者刘迎春
(责编:刘_洋、刘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