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集团再出手:拟18亿美元收购汽车之家41.91%股权

Connor 抹茶交易平台app 2025-02-22 3 0

海尔集团再出手:拟18亿美元收购汽车之家41.91%股权

经济导报记者 段海涛

在刚刚披露完收购新时达(002527.SZ)控制权的消息之后,海尔集团再次在资本市场出手,这次的目标是港股上市公司汽车之家(2518.HK)。

汽车之家2月20日晚发布公告,海尔集团子公司CARTECH HOLDING COMPANY(下称“卡泰驰控股”)拟收购汽车之家20088.40万股股份,约占公司已发行普通股的41.91%,对价约为18亿美元。

01

与中国平安旗下公司交易

汽车之家在公告中透露,公司大股东中国平安旗下云辰資本,于20日与卡泰驰控股签署了股份买卖协议,云辰资本同意将其持有的汽车之家20088.40万股股份出售给卡泰驰控股。交易完成后,云辰资本將持有2391.65万股汽车之家普通股,并失去大股东身份,而卡泰驰控股将成为新任控股股东。

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海尔集团收购汽车之家的消息去年12月就曾被曝出,但并未得到当事方确认。本周初该收购事宜又被媒体曝出,并引发资本市场和汽车行业热议,但当事方均未明确回应,直到今晚(20日)被汽车之家“官宣”。

公开信息显示,汽车之家是国内三大汽车行业垂直网站之一,创始人为李想。汽车之家于2004年筹建,2005年6月1日正式上线,并于2013年在纳斯达克上市,2021年实现港股上市。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在此次海尔入主之前,汽车之家控股权已经历多轮转手。2016年,中国平安以16亿美元从澳大利亚电信手中收购了汽车之家47.4%的股权,成为最大股东。彼时,中国平安称,将把近3亿的线上用户、1.5亿的金融客户、超过5000万的车险客户、庞大的汽车主机厂和经销商合作伙伴群体、以及遍布全国的线下服务网络等资源与汽车之家进行协同。

不过,随着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快速冲击着曾经的PC时代“霸主”,汽车之家业绩明显承压。2020年,汽车之家净利润还在34亿元左右,在经过连续两年下滑后,尽管2023年业绩略有回升,但净利润也已降至19.35亿元。

展开全文

2月20日晚披露的业绩预告显示,汽车之家2024年净收入总额为70.40亿元,相比2023年的71.84亿元略有下降;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为16.81亿元,相比于2023年的19.35亿元,下降了13.13%。

汽车之家20日晚公布的另一则公告则显示,公司执行董事及首席执行官吴涛已于当日辞职,杨嵩被委任为执行董事及首席执行官。在此之前,杨嵩任汽车之家高级副总裁,负责主机厂、新零售、二手车和天天拍车等业务。

此前有消息称,海尔方面一直在物色汽车之家新的CEO人选,但几位人选都未能让海尔方面满意。在此情况下,海尔选择让杨嵩暂且主持大局。

02

海尔将推广卡泰驰汽车生态

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海尔集团此前曾与上汽集团、奇瑞控股签署过合作协议,市场也曾传言海尔筹划进入整车领域,但海尔多次明确表示,不造整车,而是从生态角度切入汽车市场。

对于控股汽车之家,海尔方面20日晚表示,海尔已在数字经济产业生态赛道打造了汽车生态品牌卡泰驰,此次交易将加速卡泰驰构建汽车产业新生态,完善海尔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布局。

经济导报记者从海尔方面了解到,卡泰驰是海尔集团旗下的汽车产业互联网平台,是海尔卡奥斯做深做专汽车工业互联网的具体平台和载体。卡泰驰通过O2O线上线下车生态模式,加速汽车服务产业链重构,提供包括汽车个性化定制、汽车交易及智慧用电等用车全流程、全生命周期场景解决方案,并持续探索家车互联生态构建。

比如在汽车交易方面,卡泰驰致力于打造中高端二手车直营连锁第一品牌,打造线上商城、线下超级店及服务网络三网融合的二手车直营连锁渠道。据报道,卡泰驰近年来密集联手各地知名二手车商成立合资公司,天眼查显示,卡泰驰对外投资公司已超过30家。

在海尔方面看来,汽车之家是中国领先的汽车消费者在线服务平台,以“数据+技术”为核心支撑,持续巩固在垂媒领域的竞争优势,并前瞻布局数据产品、新车及二手车交易、线下能源空间站等创新业务,构建起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综合服务生态,为消费者提供看、买、用、换全链路数字化体验,并服务汽车产业上下游生态合作伙伴。

交易完成后,汽车之家将作为海尔汽车产业生态的关键枢纽,在海尔和平安共同支持下继续巩固发展现有业务。

据介绍,海尔将利用其在技术创新、用户洞察、消费者服务体系、人单合一管理模式等方面的领先优势,融合卡泰驰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尤其是先进的门店管理经验,全面赋能汽车之家,并在用户深度体验、智能硬件链接、汽车新零售等领域协同发展,持续加强汽车之家O2O智能交互和综合运营服务能力。平安产险也将继续与汽车之家在车后服务及线下营销等多个方面持续深化合作,支持汽车之家未来发展。

版权 | 山东财经报道

评论